“我不喜欢在海外举行联赛的想法,那将是一次长途跋涉,而且还有时差问题。”国米后卫阿坎吉在国家队备战期间的直言,道出了众多意甲球员对联赛海外化的心声。当米兰对科莫的意甲联赛确定于明年2月移师澳大利亚珀斯举行时,争议便如潮水般涌来。对阿坎吉们而言,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客场之旅,而是叠加在密集赛程上的沉重负担;对意甲联盟来说,这或许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尝试,但却在商业利益与球员健康之间,掀起了一场关于足球本质的讨论。
球员的困境:时差与奔波的双重消耗
阿坎吉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,澳大利亚与意大利之间10-12小时的时差,足以成为影响比赛质量的“隐形杀手”。从米兰飞抵珀斯,航程超过15小时,球员不仅要忍受长途飞行的疲惫,还需在短时间内调整生物钟——而这场比赛前后,米兰还要面临意甲联赛与欧联杯的密集赛程,留给球员适应时差的时间不足48小时。这种“飞行+比赛+飞行”的模式,早已被科学证明会大幅增加球员的受伤风险,肌肉疲劳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,可能让球员在赛场上付出惨痛代价。
对国米这样的多线作战球队而言,球员的体能储备本就处于紧绷状态。阿坎吉作为球队的主力后卫,本赛季已在联赛与欧冠出战17场,场均跑动距离超过10公里。额外的海外奔波,无疑会加剧他的体能消耗,进而影响国米的防守稳定性。“我们球员的旅行已经很多了”,阿坎吉的这句话戳中了核心——现代足球球员每年要面对超过50场的比赛任务,频繁的洲际飞行早已让他们不堪重负,意甲联盟的海外赛安排,无疑是在球员的体能极限上“再加一码”。
联赛的算盘:商业扩张背后的利益考量
意甲联盟执意推动海外赛,背后是开拓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。近年来,英超凭借全球转播网络与海外赛推广,商业收入遥遥领先,西甲也通过“北美赛”吸引了大量球迷,而意甲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却呈下滑趋势。澳大利亚拥有超过20万的意大利移民,是意甲潜在的“粉丝富矿”,将米兰的比赛放在珀斯举行,既能通过门票与转播权获得直接收益,又能提升联赛在大洋洲的曝光度,这种“以赛促商”的逻辑,成为联盟决策的核心驱动力。

但商业利益的背后,是对联赛公平性的忽视。米兰与科莫的这场比赛,原本是米兰的“主场之战”,移师海外后,两队都失去了主场优势,却要共同承担长途跋涉的代价。更值得商榷的是,意甲联盟在做出决策前,并未充分征求球员与俱乐部的意见,这种“重商业轻竞技”的做法,让联赛的专业性受到质疑。阿坎吉“我无法对此做出决定”的无奈,正是球员在商业资本面前话语权缺失的真实写照。
足坛的争议:海外赛模式的水土不服
意甲的海外赛尝试,并非足坛个例,但成功案例寥寥无几,反而多次引发争议。英超曾计划推行“第39轮海外赛”,因球员、球迷与教练的集体反对而夭折;西甲的“北美赛”也因赛程安排不合理,导致参赛球队怨声载道。足球比赛的魅力,不仅在于场上的竞技对抗,更在于主场球迷的呐喊与球场的历史底蕴——当圣西罗的欢呼声被珀斯的陌生看台取代,当联赛的“本土基因”被商业利益稀释,足球便失去了最珍贵的情感内核。
阿坎吉的态度,与此前乌奈·西蒙反对在中东举行西班牙与阿根廷的比赛如出一辙,两位球员的直言,代表了足坛对“赛事漂泊化”的集体警惕。对球迷而言,海外赛意味着高昂的观赛成本,原本能容纳数万人的圣西罗,换成珀斯的球场后,能到现场的米兰球迷不足千人;对球员来说,海外赛意味着健康风险与竞技状态的波动;对联赛而言,这种“舍本逐末”的推广方式,可能会因比赛质量下滑而损害长期口碑。
平衡之道:商业与竞技的双向奔赴
意甲联盟想要开拓海外市场,本无可厚非,但必须找到商业利益与竞技公平的平衡点。与其将正式联赛移师海外,不如借鉴友谊赛或季前赛的模式——在休赛期组织意甲球队前往海外进行热身赛,既不影响联赛的公平性,又能达到推广效果。英超球队每年夏天的“亚洲行”“北美行”,便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,既满足了海外球迷的需求,又不会干扰赛季中的正常赛程。
更重要的是,联赛联盟应建立与球员、俱乐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。球员是联赛的核心资产,他们的健康与意见必须得到尊重。在推动任何重大改革前,充分征求各方意见,制定科学合理的赛程安排,才能让商业推广与竞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。阿坎吉的担忧,正是对意甲联盟的提醒:脱离了竞技本质的商业扩张,最终只会损害联赛的根基。
当米兰与科莫的球员明年2月踏上珀斯的赛场时,他们脚下的草坪或许同样优质,但跨越洲际的疲惫与时差的困扰,可能会让这场意甲联赛失去原本的精彩。阿坎吉的直言,为意甲联盟敲响了警钟——足球的商业价值永远建立在精彩的竞技表现之上,而精彩的竞技表现,离不开对球员健康的尊重与对联赛本质的坚守。意甲的海外扩张之路,若不能解决球员的后顾之忧,最终只会在商业与竞技的失衡中,渐行渐远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
